close

4a03caf976517.jpg

《英雄教育》講的是一名年輕人在因緣際會下進入到專門訓練納粹菁英的「納波拉(Napola)」就讀,從滿懷驕傲與期待地入學,到失落地離去,中間所發生的種種波折與衝擊。

男主角菲德烈因為拳擊而受到推薦進入納波拉,這所學校可不是一般人想讀就可以讀,首先最好是金髮的亞利安人,學校方面還會評斷等級,像菲德烈就是B級。然後還要經過健檢、文化考試等,因此通常是高官的小孩或是菁英中的菁英才讀得了的一所學校。當入學通知一下來,平凡家庭出生的菲德烈也顧不得父親的強烈反對,自己一個人就去了,一心想著出人頭地。

他遇到了高官之子艾柏特,兩人很快成為好朋友。艾柏特很多次打醒了快要失去人性的菲德烈,第一次在拳擊比賽,菲德烈對已經毫無反抗能力的對手再次下重手,賽後還洋洋得意,以為自己很帥第二次在拘補俄國逃兵的行動中,他們一群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射殺了仍然只是小孩的童兵,艾柏特看不下去,第二天寫作文批判,大膽罵這些納粹高官是殘害無辜人民的惡魔。他的高官父親氣壞了,決定將艾柏特派去前線作戰,形同送死。

艾柏特的自殺對菲德烈來說是一記當頭棒喝,是他第三次,也是最後一次用生命提醒菲德烈,千萬不要變成毫無人性的殺人機器

拳擊比賽又即將到來,學校要菲德烈全力以赴來證明對國家、元首、納粹的忠誠。這一次,他的對手是當初那場讓他被引薦至學校的比賽中同一位對手,不過不同於過去的是,這次的比賽使他被退學,然而卻是人性獲勝的一場比賽。

據說這部片在美國是打著同性戀曲的噱頭來宣傳,台灣片商也跟著延用。我一開始也不太認同,我覺得菲德烈和艾柏特應該只是在刻苦環境下相知相惜的友情(但我得承認浴室那裡我有懷疑一下...)。後來看了牛頭犬的影評倒也頗有幾分道理,相較於對生死的明顯刻畫,同性之間的情愫導演則較隱誨地表達,相當於對納粹所認為的陽剛、異性戀至上所做的反擊。

這樣一個在其他導演手中,絕對可以拍得陽剛味十足、不帶任何雜質的青春軍教題材,在甘賽爾帶點偏斜又有些曖昧的鏡頭下,縈繞著一股陰柔異樣的氣息。』
『《英雄教育》中刻意的曖昧暗示(特別是片中頗為壓抑的「性」),其實也是對當時那強大威權下,所謂英雄或陽剛定義的一種反動與戳刺。而這樣的反擊,並非轟轟烈烈的衝突對抗,甚或是暴動革命,而是看似消極軟弱的「放棄」。』
節錄自放映週報-焦點影評

找圖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飾演艾柏特的Tom Schilling就是噢!柏林男孩啊,他在《英雄教育》裡的演技真的太出色,憂鬱的神情讓人難以忘懷。找時間一定要來追《噢!柏林男孩》,幸好當初衝動下有買DVD!

arrow
arrow

    Pe!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