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4a03caf976517.jpg

 

其實看完《百日告別》之後我有一點失望,可能是因為我在一開始對它有錯誤的期待。我期待在看完之後能夠得到生者怎麼樣正向面對親友死亡這件事,也希望看到宗教儀式帶給人們的啟發或者疑慮是什麼。「時間」當然是療傷的最佳解方,但是問題是在前期最痛苦、最難以忘懷的時候,我們怎麼樣面對?怎麼樣撫平自己的情緒然後再重新投入原本的生活?可是這些在這部片裡面都看不太到,不然就是只有輕輕點到而已。

總覺得片子對我來說不夠深刻,至少大多數時候我是沒有被感動到的。一方面是劇情安排上的不自然,比方說石頭飾演的育偉,在和同事講完澳洲綿羊的故事之後就上床了,很多人看到這裡都傻眼了,如果喪妻之痛真的這麼刻苦銘心,應該完全沒有心思去做那件事吧。把它解釋成一種從心靈到肉體上的痛苦釋放,或是在交合過程中其實是思念著逝去的另一伴,這種說法顯得牽強又造作。

林嘉欣飾演的心敏則比較能引起觀眾的共鳴,和育偉那種躁進的情緒反應相反,她是沉重而內斂的,但是同時反應也是最為猛烈的(試圖自殺)。獨自一人到沖繩旅遊那段本來可能是我最喜歡的一段,但不知道為什麼看完有種平淡索然,沒有重心的感覺。

整部戲讓我最感動的地方在心敏去找未婚夫的國中老師那裡,那段戲讓我想到了《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(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)》中所談到的,我們往往都是在人走了以後,透過他身邊人的談論而重新認識這個人,相當程度地也是其人生命的延續。有時候文字的力量勝於千言萬語,也勝過再多的畫面,當心敏打開那張寫著「花開花謝終有時」的卡片時,對我的衝擊程度大過於前面育偉的痛苦吶喊或者是心敏的自殺,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對於生者最好的交待了。

個人很喜歡最後車子慢慢駛在蜿蜒小路上的鏡頭,那個畫面對我而言,很熟悉。以前參加完奶奶和阿嬤的喪禮時也是坐在車上,慢慢離開在山上的公墓區,坐在車上的生者心裡大概五味雜陳,但是作為一個晚輩的我,心裡除了難過,更多的是珍惜,珍惜回憶,珍惜現在。

《百日告別》的畫面、光與影,拿捏得恰到好處,令人賞心悅目,很像《橫道世之介》這種日本電影的風格,但是看完後對我的衝擊和感動程度卻不及《橫》。但或許這就是導演自己的私密療傷之作吧!

arrow
arrow

    Pe!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